人類的文明所累積下來的智慧,從文字展現出來,它是一種表徵嘛,文字是文化最表皮的表徵。目前我們先看到的(誠品經典共讀計劃)第一個一百本書,大概就顯現出一個精神,就是凡生而為人終我一生,恐怕就要與知識為伴。如果我是個不識字的人也可活得很快樂,如果我是不讀書的人也可以活得很長壽,但我若要活得有點品質,想要活得自在,想要在孤獨的人生當中品味孤獨,就要與知識相處。人與人萬一不能為伴,就要跟自己相處,人跟自己的靈魂相處就需要一些可思考的內容。

經典是前人留下值得我們吸收之後再留給後人的,是一個過往留存下來的典範。我偏好傳統小說,因為我是從中國傳統小說開始閱讀的,尤其我最年少時第一個完整閱讀的是《西遊記》。《西遊記》不管是我在工作中,因工作素材需要、還是其實就是日常生活心中小有鬱悶的時候,信手拈來、隨便翻開兩三行,把那一回前前後後念了,心情就好了。你們推薦的一百本裡面的書單有本《愛因斯坦的夢》,讓我跟《西遊記》產生重大的聯想。裡面三十個夢,完全在顛覆我們一般對時間觀念、時間軸的感覺,就像孫悟空根本是可以調節時空的人,他能夠像《愛因斯坦的夢》可以這樣不同的空間條件之下,有自由來去、自由調整的能力,這個能力不是孫悟空具有的能力,是作者吳承恩具有的觀念,幾百年前的大文豪,早就擁有這樣的自在廣闊的時空觀念。所以閱讀現代的好書和經典,聯想到自己喜聞樂見的內容,會產生一種共伴效應或化學變化,這是讀了這麼一點書的人的小樂趣。

我告訴你經典就是教科書,我的閱讀就是這樣開始的。我的國中課本有美猴王這一課,上到這一課時我弄了一本《西遊記》來,從第一回到一百回希哩呼嚕把它看了,你沒有辦法一次看得懂,但是覺得自己的學問大長了。後來「武松打虎」這一課又跑出來了,所以也把《水滸傳》給念了;念到高中有一課「草船借箭」,於是《三國演義》也念了。課本就是經典,或者經典就是課本,但如果因為課本上告訴你這是出自於哪部經典,你就順著當作延伸閱讀。覺得課本很無聊嗎?不會,我們選課文選得非常好,總有一天你選了馮翊綱的劇本當課文的時候,回過頭來才發現馮翊綱是這個時代劇本寫最多的作家,不也很好嗎(笑)。

劇場表演藝術家、【相聲瓦舍】團長暨藝術總監,兼任台灣師範大學、台北藝術大學副教授。持續個人文字及劇本創作。去年最新著作《賣橘子的字我解嘲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