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一直覺得我們這個世代是卡在中間的世代。我們面對的是脫離傳統觀念束縛之後,自己所要追求的價值到底在哪裡,所以會一直去看一些跟存在主義相關、跟新時代相關的書,試圖從這裡面找到答案。
像《寶瓶同謀》裡,某些精神跟我所理解目前世界的一些狀況其實還蠻貼近的:我們現存的教育體制是對的嗎?國家體制是對的嗎?我們對一些物質、科技的追求是對的嗎?我們對於被資本主義賦予的個人機會平等是想要的,另外一方面卻又對社會主義的集體要求也是想要的,所以不斷的在資本主義跟社會主義之間,做一些價值判斷跟搖擺。但作者提出一個問題是,會不會我們都搞錯了,我們只是對物質有不一樣的價值選擇而已?但我們對物質的選擇是不是對的?那就回歸到精神層面上的問題,我們要怎麼去選擇一個東西?
自從做了雜誌之後,很多人都會問我對於社會企業的想法,我當然希望未來所有一切都會是社會企業。一個組織之所以成立,當然有你想產出的產品跟服務,但產品跟服務產出的過程、整個回收的過程,是不是能同時兼顧個人生活的尊嚴或是環境的保護?即使你不去處理,未來隨著整個消費公民意識的提升,消費者會去注意這些事情,透過消費端的力量,未來慢慢會去影響企業的決策。
我有很多喜歡的詩人,但是在這麼多詩裡面,還是辛波絲卡最能打動我,像它有一首詩叫做﹤種種可能﹥,「我偏愛牢記此一可能—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。」我覺得這一句話是最深的一句話,因為我們太習於接受外來所賦予我們的價值觀、意識形態,可是我們人生難道就是在眾多人的評判裡面過生活嗎?你的生活其實是屬於自己的,為什麼要建立在別人對你的喜好上面?你就是存在,你不需要仰賴外界給你一些存在的藉口或理由。
我在雜誌創刊號用的一句話「Stay Hungry, Stay Foolish.」,如果去Google翻譯可能是「求知若飢,虛懷若谷。」但我自己倒沒有用這樣的翻譯方式,而是很直白的「保持飢餓、保持未知。」。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,是一個高度物質發展的時代,任何一種產品都有上百種品牌的選擇,但問題是我們真正的需求是什麼?你把自己餓個兩三天,再去喝一杯水,你會覺得這杯水非常甜非常好喝,一樣的,我們希望讀者回歸到比較原始的面貌,仔細的去體驗、感受這些事物。保持未知也是,人類從類比世界轉換成數位世界之後,產生的訊息量跟以往是不一樣的,我們還是希望讀者去探求你的生命、你的人生,你真正想要的事情是什麼。透過這樣的體驗,在尋找答案的過程裡,慢慢去形塑你對於這個世界的感覺,形塑你自己的價值判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