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著誠品小編一起回顧2023最吸眼球的選書推薦! 國境解封等關鍵字串生成,社群河道上新知、評論摩肩接踵。 好焦慮嗎?這裡有人也從閱讀回歸本心。

中文書

世界頁面刷新中,在極與極之間建立新的平衡點

跨世代華文作家各擅勝場,網路作家歷經盤整期、資深作家仍佔一席之地

自2016-2017年間興起的新世代網路作家,在連續幾年巨大的出版能量爆發後,逐漸開始進入盤整期,也使得真正有長久讀者支持與維持銷量的作家,在書市開墾出自己一條獨特路線;比如:黃山料、張西、不朽等,都已擁有各自穩定寫作風格與讀者樣貌。而文壇上長年來創作不綴、一直都有忠實讀者擁護的張曼娟與吳明益兩位作家,新書出版依然必造成話題。此外,過去劇場演員聞名的鄧九雲,多年來耕耘寫作不綴,新作《女二》在獲得台北文學獎年金大獎後,銷量與口碑也突破以往作品,也更加奠定其作家身分。

當科技連結生存意義,晶片與AI議題全民關注

半導體與AI是今年度全球最關注的科技發展與經濟議題,這兩項技術和民生經濟、人力資源,甚至全球政治局勢緊扣,使得許多原本對科技發展興趣不大的商業經營者也不得不去理解。《晶片戰爭》、《晶片對決》等書皆揭示了半導體產業的強勢現象,宣告全球化現象已死、島鏈化時代正式來臨,這將考驗企業分散風險能力。而AI的應用全面發展,不只科技業、服務業,甚至亦威脅過去大量倚靠人原發創意與思考的藝文產業。AI取代人類危機聲起,也令人自問:「人類存在的意義是?」

從過度努力、關注療癒,慢慢來到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修行

在高競爭、資訊快速迭代的時代,超群出眾、出類拔萃是普遍大眾努力追求目標,卻因而身心俱疲。不同於過去幾年關注療癒,今年出現不少如《我可能錯了》、《過度努力》等透過禪學、佛學智者引導,又或諮商心理師分析,以學習接納與放下的閱讀趨勢,將已經受傷的心轉為更積極、賦能的自癒能量。而哲學家尼采、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經典作品亦仍長銷,追尋自我已然成為大部分人重視的人生課題,企盼能從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到實踐思想自由,進而超越自己。

科學研究與人文反思,不再是光譜的兩方極端

電影《奧本海默》意外帶起全球對物理研究的討論熱潮,使原子彈、原爆等議題重新進入一般大眾的視野,更深入探討人類在當代宛如「上帝」角色,主宰且擁有著毀滅世界能力背後的道德議題。而《大話題》、《高手量子力量》等關乎時間與世界運作邏輯的量子理論,也不再專屬物理學家;當抽象理論推論至生活的實相,進而影響人對自身生命的看法——科學研究、科技發展與人文哲思不再是兩方極端。這些交互影響且環環相扣的議題,也使得《陽光小姐》、《廣島末班車》等軟性小說或紀實文學開始受到關注。

韓國翻譯文學由嚴肅議題開枝散葉,類型愈趨多元

2018年《82年生的金智英》再到 2021年《歡迎光臨夢境百貨》,接連多本反應韓國社會事件或關懷各式議題的書籍出版,為台灣書市注入一波對韓國文學的關注。而豐沛的出版能量也在打開台灣讀者接受度後,更敢於挑戰少了嚴肅議題的溫馨療癒小品,如《不便利的便利店》或《觀迎光臨休南洞書店》等作品,以貼近讀者的人生「小事」引起共鳴,多元類型重新定位韓國文學於書市綻放的風貌。

疫後全球解封,日本仍為台灣人海外旅遊、「返鄉」首選

對許多將日本當第二家鄉的人而言,疫情三年可不好過!隨國境解封,台灣人出國海外第一站,首選仍是日本,其中更以食衣住行最為方便的東京、大阪與京都等都市圈最為熱門。也因而提供第一手情報的最新旅遊書,如《東京攻略完全制霸》等系列書皆同步熱銷。而在日本之外,歐美也成很多疫情間結婚的新婚夫妻補過蜜月的目的地,無論跟團、自由行皆開始復甦。

外文書

奪回話語權!新時代亞裔文學與名人傳記,在速成世界裡回望自己

年輕亞裔作家發聲,多元視角刻畫新世代的失落、追尋與想像

早期亞裔作家的書寫主題,多關注早期移民英美地區華人所面對的認同問題與家族困境,如譚艾美的《喜福會》。近年,越來越多不同亞裔聲音在出版界一鳴驚人。他們拋開過去傳統亞裔文學的離散性與尋根枷鎖,將目光聚焦於現代社會,思索自己的存在定位。台裔美籍作家許華,以真摯直白的語調寫下《Stay True》,記錄與已故日裔好友的回憶,及童年成長時遇到的掙扎與憂愁;台灣作家陳思宏的作品《鬼地方》(Ghost Town)則打入國際書市,以誇張、充滿戲劇性與華麗緊湊的筆法,描寫童年於彰化縣永靖鄉的成長過程,讓新一代台灣文學大放異彩。

褪下華美光鮮的人設,名人傳記以真性實情再次博得讀者目光

自2022年底英國女王逝世,已可見一波傳記閱讀熱潮。而2023年初,此現象即由女王「脫英」的親孫哈利王子的自傳《Spare》接棒延續;聳人書名背後,是形象長年由媒體宰制的王子試圖奪回話語權的真情告白。無獨有偶,美國知名影星Elliot Page也在年中出版了個人回憶錄《Pageboy》,暢談自己走過出櫃、同性婚姻,再到變性,一路挺過輿論、好萊塢潛規則的碾壓,始終不放棄追尋自我的心路歷程。除此之外還有防彈少年團成軍十週年官方版回憶錄《Beyond the Story》、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・艾諾《The Young Man》、由《賈伯斯傳》作者費時兩年跟訪伊隆・馬斯克的《Elon Musk》,以及美國流行樂天后小甜甜布蘭妮挺身捍衛自己人身自由的《The Woman in Me》。多位藝文界、科技業、影劇圈的話題人物競相出版自傳,讓今年的人物傳記星光熠熠。

身心靈撫慰療癒三寶:塔羅牌、掌上型小廢物、圖文集

脫離疫情陰影,人們積極補趕進度、重拾過往受疫情影響而延宕的計畫,盼能急起直追人生新里程。內心縱然滿懷期待,卻也被科技、資訊和政局快速的更迭與變化追著跑,挑戰重重、背負更多責任與壓力,對未來茫然依舊。對外在世界失去掌控的焦慮,使桌上、掌上型療癒小物和寓意深遠但易閱讀的圖文故事集、貓系成人繪本成為舒緩身心的解藥,而西洋神祕靈性路線的塔羅牌與神諭卡,也成這時代最鎮定與指引人心的明燈。

日本動漫電影上映潮,帶動動漫技法書籍多元出版

2022年12月經典動漫《灌籃高手》首度推出劇場版《灌籃高手 THE FIRST SLAM DUNK》,電影在日本、台灣上映期間皆引起熱潮。緊接著2023年3月新海誠最新動漫電影《鈴芽之旅》在台上映,該片在日本票房更破前部作品《天氣之子》紀錄。兩部熱門動漫的電影設定集、美術畫集、原著漫畫/小說、樂譜等銷售銳不可擋,尤以《灌籃高手》這股青春回憶殺,從中世代延燒至新世代,頗有跨越世代經典傳承的特殊意義。近年動漫風潮也引起更多人投入繪製動漫與精進技巧,使得今年動漫畫技法書的出版類型更趨多元。有別於以往大多著重在人物技法教學,題材更延伸至著色技巧、背景畫、詮釋有故事性的繪畫能力等,滿足讀者需求。

青少年/兒童書

愛是在孩子離開父母獨立前,已替他儲備好完善的內在軟實力

職涯探索從小起跑,透過閱讀漫畫、圖鑑幫助探索未來

長大後,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呢?近年來家長對於孩子的未來似乎更顯焦慮且期望更高,在「讀好書才有好的未來」的觀念一時半刻還難消弭的同時,也希望孩子能提早探索職涯。為陪伴家長以閱讀打造學習正循環、幫無動力的孩子找燃料,各家出版社出版如《我們為什麼要讀書?為什麼要工作?》、《10歲開始自己做生涯規劃》等漫畫與圖鑑,希望透過閱讀不同職場的忙碌與趣味,讓孩子對未來想像更貼近真實生活。在這個工作意義與價值丕變的時代裡,找到適合自己的舞台,並將「喜歡的事情」變成「工作的內容」成為未來最大的競爭力,學習不限於教科書,掌握好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更樂在其中,練習並養成讀書的自信。

認識自己、同理他人,情感教育是新世代父母更重視的課題

#生氣 #情緒 #溝通 是2023年輪番盤據暢銷榜的重要關鍵詞。疫情解封後,人際互動的密切度回歸疫前日常,社會情緒學習(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)成為近年熱門議題,理解自己與他人情緒,也成為童書中經常出現的主題。當小孩感到恐懼、挫折或憤怒等情緒時怎麼辦?《想哭就哭成一座噴水池》、《我會好好說》等書透過親子共讀作為引導,取代指責或說教,帶著孩子以角色進入故事情境,認識情緒、同理和接納,提升社交與情緒能力。聽有趣的故事是人的本能,在不同人物視角和圖像感知切換間,讓孩子認識自己、了解他人,學習如何與自己和他人相處,並且懂得為自己的決定負責。

#metoo 社會議題發酵,懂得尊重他人界線,也是尊重自己

身體自主意識抬頭,帶動性平/性別教育的 #metoo 事件並未隨新聞熱度淡去而消失。作為父母親,也因此更加重視如何帶孩子學習維護自己的身體自主權,並無論性別,認識且尊重彼此的「界線」。同時,隨社群網路大量被使用,每個人都更容易對他人發出評論,甚至形成語言霸凌。除了自我覺察、建構穩定認同,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權利變得更為重要,也因而帶起《你的身體是你的》、《危險來了我會自保》等這類型議題繪本的銷量。生理的成長需要伴隨心理的穩固;理解自我、尊重他人,讓「長大」一詞涵蓋身心,成為一種真正踏實的力量。

理財教育從小學起,培養消費觀念,在高通膨時代掌握經濟自主力

為什麼大人總說賺錢很辛苦?去上班或開店不就有錢了嗎?壓歲錢不能拿來買電動?「懂花錢」跟「懂存錢」一樣重要,孩子什麼都想擁有的消費本能,卻尚未有足夠知識和能力判斷什麼才是真正該買的。在當代,「小孩子不必擔心錢的事」的觀念早已落伍,但是跟孩子談用錢,仍然是一大難事,《到底買?不買?》、《漫畫一看就懂!錢為什麼重要?》等輕鬆漫畫、書籍成為最大助攻。與其為孩子儲蓄未來能不愁吃穿的一桶金,新世代父母更希望透過共讀,教孩子如何聰明的花錢——培養好的消費概念,才是幫助孩子培養面對未來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