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這是我小時候在家裡亂翻的時候讀的,<傾城之戀>當時並非單行本,而是收在《張愛玲短篇小說集》裡的一篇,這篇小說充滿了男女之間、人跟人之間的關係,那種拉鋸、猜忌,或者說猜忌中又有情意等細節,小時候當然不懂。只覺得「所以這到底是什麼意思」。但裡面關於存在意義這件事又非常哲學性。當然我猜張愛玲大概不是刻意,她單純就是寫個很奇異的故事。通常在腦子裡想耍弄一個很怎麼樣的東西時,往往會失敗,好比武俠小說裡有招就會被破,無招就破不了。
我認為一讀再讀的書就是,你剛開始踏出被保護、圈養位置時的第一個遇到的東西。人其實喜歡重複,他知道自己可以在那裡獲得預期中的經驗與喜愛的感受,其實就是舒適圈,它永遠不會讓你失望。張愛玲的短篇小說我會放在床頭,沒事拿出來翻一翻,也沒有一定要讀完,就是尋找一些喜歡的回憶與經驗。對我而言,「重讀」的意義第一個是樂趣,第二個就是有時候會意外出現很不一樣的領悟,有點像是留在你生活中很久的一個朋友。人的一生很長,要經歷很多事情,留下來就留下來了,沒留下的就沒留下,張愛玲對我來說就是一個留下來的東西。生活偶爾會有一些戲劇化的場面,但大部分都是感情累積,不是山洪爆發式的,就像水一直流,就像有一天你發現鵝卵石被磨成一個形狀了,那都不是一天、一次,或一本書可以造成的。
我們常聽到「這本書能夠改變你的一生」這種說法。但我認為這會給對書沒興趣的人錯誤的期待或想像,我不否認有個案,但不覺得應該被當成一個通例或是合理化。好好讀一本書,當然有可能得到一段內在的搏鬥或旅程,但並不是說讀完一本書後你從此就脫胎換骨了。世界上哪裡有這麼簡單便宜的事。讀書是一帖很慢的藥,重點是這本不喜歡就找下一本,也不要覺得說讀了就應該怎樣怎樣。我們這個環境太長期賦予書一種極為神聖的角色,那圍繞在書籍週邊的人,愈是以一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方式在談書,愈會把人推遠。我覺得應該讓書脫開這個身段的鎖鏈,不要告訴別人你讀完一定要有收穫有心得,不要告訴別人一定要讀怎樣的書才是有用的人,去強調讀書這件事有個輕鬆、滾動的過程,那麼適合的書跟適合的讀者才能互相找到彼此。
一個人會喜歡某個作者或文本,一般都是有個內在的連結或呼應存在於你們之間,可能是天性相像,可能是類似的成長經驗,很難一概而論。張愛玲有所謂的張腔,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。對我來說,我看到的是她完全呈現了人性之中那個永恆的荒野,無論我們活在物質與科技多麼新的時空下,人性的那片荒野其實數千年來並沒有改變,張愛玲就是完全掌握這荒郊野外一草一木纖毫畢現的那個人。我覺得光是這一部份,就讓她夠格成為經典。
採訪.整理 / 威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