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次一本提問、思考和對話之書,寫給孩子看,也適合「教育」他人的師長跟家長閱讀。寫作這16則散文時,199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已年近六十,他回到四國的故鄉森林中問自己:「人為什麼要活著?」「想要變成怎樣的人?」。「教育」在此書中的意涵,並不只是將未知的知識傳遞給被教育者,在日本四國深山中思考人生意義的少年、抄寫經典和查字典背誦的學生、作者自己就讀於特教班卻對聲音極其敏感的兒子,分別以不同的方式,自己教育著自己。
眾聲雜遝的今日臺灣,教育制度、考試制度、院校體系不斷在改變,孩子學習成長的過程中,往往被參考書和考試弄得暈頭轉向。長大成人、邁入職場之後,是否曾經想過「小時候的自己,希望長成怎樣的大人?」書中讓人看到一種不斷往內探索的學習,在年輕時,我們應該不斷對自己提問,樹立自己的學習方式,跟面對世界雜音的能力。
───余宜芳 時報出版第一編輯部總編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