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O一四年春天,「漢娜‧鄂蘭」突然變成名人。這要拜當時的閣揆、也是鄂蘭專家之賜,很多人罵他寫的書,但更多人買她寫的書。
鄂蘭的思想得到恩師海德格、胡塞爾和雅斯培的認可,卻沒有任何德國大學願意讓她任教,因為她是猶太人。定居紐約後,卻因為出版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受審的紀實報導,遭到以色列政府的威脅與美國猶太社群的指責。
這是鄂蘭問的問題:政治還有意義嗎?當她回溯政治理論的歷史,發現自從蘇格拉底被雅典公民判死之後,西方哲學家全都追隨柏拉圖的腳步,以犧牲政治經驗來換取政治理論的建構。他們終究是想掌控行動;為了有助於達到行動的目的,什麼事物都可以是絕對的;但若將絕對事物當作目的,最終就會使不公不義的行動成為可能。政治還有意義嗎?我們也該這樣問自己。
───黃秀如 左岸文化總編輯